2020年,长春市畜牧业管理局党组带领全局上下,坚守初心,勇担使命,认真履职尽责,主动引领担当,坚持把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统筹抓好养殖生产、畜产品加工、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全力为畜牧业企业提供服务保障,在一系列稳产保供措施及市场需求的作用下,全市主要畜种出栏指标降幅逐步收窄,畜牧业产能逐步恢复。预计到年末,全市肉类产量达到96.4万吨,同比增长18.9%;禽蛋产量达到26.7万吨,同比增长12.5%;奶类产业达到5.5万吨,同比增长10.4%。全市生猪发展883.5万头,同比增长3.9%(其中生猪存栏345.2万头,同比增长13.9%,超过省政府下达的325万头的年度指标);牛发展82.5万头,同比增长13.6%;羊发展99.6万只,同比增长2.9%;家禽发展2.3亿只,同比增长24.3%。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554.4亿元,同比增长5.0%。我市肉类总产量和肉类人均占有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始终排在第一位,畜牧经济总量占全省的近一半,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2020年工作完成情况
1、加快恢复生猪生产。2020年,为稳步推动生猪产能加速恢复,我局代市政府拟定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意见》,提出了15条鼓励和促进生猪产能恢复的政策性措施,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并正式实施。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压实属地责任,落实稳产保供目标。将生猪稳产保供目标逐级进行分解,下发了《关于印发2020-2021年生猪稳产保供任务目标的通知》,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到2020年末生猪存栏达到325万头,基本恢复到2017年同期95%水平。同时积极组织落实相关政策,引导养殖场(户)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增养补栏。市畜牧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下大力气积极推动吉农牧贷、良种补贴、养殖保险、土地利用、疫病防控等各项政策落实,积极组织申报种畜禽和规模猪场贷款贴息、一季度开门红奖励补贴、三农领域补短板等项目,让生猪养殖场(户)切实得到政策实惠,增强补栏信心,充分调动养殖积极性。
2、推进全市肉牛产业发展。为充分发挥畜牧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长春市肉牛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把长春市打造成世界级肉牛产业基地,2020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启动了全市百万头肉牛建设项目。我局具体承担肉牛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组织编写全市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并协调皓月集团、城开集团农投公司与有关县(市)区进行对接,签订战略协议,全面推进我市肉牛产业发展。
3、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2020年,全市新建、续建畜牧业规模以上项目12个,计划投资22.997亿元,其中新建项目7个,计划投资15.797亿元,续建项目5 个,计划投资7.2 亿元,并谋划储备了项目10个。一是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印发了《长春市畜牧业管理局重大项目专班工作方案》,坚持重点项目领导包抓、部门主抓的工作制度,层层细化目标,层层落实责。定期召开专班会议,研究谋划、招商洽谈或踏查项目。二是把为企业排忧解难作为工作的落脚点。走访皓月、德翔、东大、博文等牧业企业,积极协调解决问题,为德翔牧业100万吨饲料加工和一亿只肉鸡屠宰厂项目,通过“吉牧贷”方式解决6000万元资金,为项目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三是把服务重点企业作为“专班抓项目”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皓月北汽肉牛产业、德翔首农肉鸡产业、博文梅花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4、抓好区域畜产品品牌建设。2020年,为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品牌建设,培育“吉字号”畜产品品牌。打造“吉林梅花鹿”公共品牌,建立完善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拓展梅花鹿产业市场,宣传品牌产品。2020年10月11日至13日,我局组织9家梅花鹿加工企业,参加了“中国北京第27届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 进行“吉林梅花鹿”公共品牌、区域品牌和畜产品品牌建设推介。拓宽了我市梅花鹿产业市场,建立了产销合作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实现我市由畜牧大市向品牌强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5、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20年,长春市各地紧密结合区域畜牧业发展实际,坚持疏堵结合、防治并举,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全省年度考评位列第一,在10月10日李悦副省长主持召开的全省推进会上,贾晓东副市长代表长春市做了典型发言。一是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通过提前摸排,逐户动员,逐年分解设施配套建设任务,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施工进度,扎实推进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建设。二是加强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指导,确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升。不断加大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力度,组织指导养殖场户同种植业者签订粪污还田消纳协议,规范填写粪污综合利用台账。三是积极推进公共粪污收储运体系建设,突出解决规模以下粪污收储运问题。四是积极培育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建设专业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机构。
6、推广无抗养殖技术。2020年,长春市继续深入实施“无抗”养殖技术推广工程,有力推动了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现代畜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打造30家畜禽无抗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典型带动作用;二是持续开展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多种替抗产品以及技术模式协同作用下的无抗养殖实验研究;三是大范围开展无抗养殖技术推广培训和政策宣传;四是大力支持养殖基地、加工销售企业等市场主体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无抗产品认证,努力创建畜禽无抗品牌,力争在产品销售和供应上实现优质优价,为无抗养殖产业化发展提供持续性动力。
7、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2020年,全市未发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被评为全省年度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绩效管理评估工作优秀单位。一是积极部署长春市辖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先后印发了防疫计划、免疫计划、监测方案、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并组织各地认真实施。二是认真开展重大动物疫病春防和秋防工作,组织辖区内各县(市)区进行春防和秋防技术培训,并按照年度督查检查计划对各地秋防工作进步监督指导。三是扎实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严格落实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两项制度,强化非洲猪瘟排查和病死猪处理情况调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积极开展餐厨垃圾(泔水)饲喂生猪清理排查,加快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和评估认证工作,农安牧原农牧有限公司9月25日通过农业部专家组国家级评估认证。
8、加强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一是精心组织,落实责任。我局高度重视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制定工作方案,进行详细安排。各县(市)区局也按照要求层层落实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切实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促进了我市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的整体推进。二是落实政策,调动积极性。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出台的秸秆饲料化利用政策,认真把有关政策落到实处,惠及广大养殖场(户)、养殖合作社,并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实施方案,进一步促进了我市秸秆饲料化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培育典型,强化辐射效应。积极培育秸秆饲料化利用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推动全市秸秆饲料化工作向纵深发展。四是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组织科技人员,面向基层和企业,在秸秆青贮、黄贮、包膜微贮、氨化、膨化饲料制作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使秸秆饲料化科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五是积极应对台风造成的农业灾害。自8月28日以来,面对三次台风造成的农业灾害,我局积极应对,给市政府献言献策,开展倒伏绝收玉米青贮,减少农民损失。
9、推进畜牧业绿色示范园区建设。在2019年6家畜牧企业申报成功基础上,2020年,我局加大推进力度,局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责成质监处主抓创建申报工作、市畜牧总站主抓技术指导与服务。自3月份以来,我们组织对有意向的27家企业逐一进行了政策宣传与讲解和重点帮扶,为企业提高标准、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手段献计献策,并到企业现场指导,加强培训,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目前共有16家企业通过验收。通过园区示范引领,畜牧养殖标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0、培育壮大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一是积极推动支农项目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支持2户农民合作社开展了3900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二是扶持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发展。共完成建设肉(奶)牛家庭牧场4家,其中肉牛、奶牛各两家。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规模经营。围绕发展地方畜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鼓励生猪生产的15条政策措施,市畜牧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支持生猪产能恢复的融资和养殖保险扶持措施,鼓励畜牧业规模经营者向二三产业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11、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畜牧业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开展兽药、饲料打击侵权假冒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在全市范围内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认真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二是开展畜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等“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共开展265次安全风险辨识,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10个,发现安全隐患301处,已全部整改。对全市58户畜牧行业燃气使用企业进行了摸排,组织近1万多人次通过微信观看了宣传片。
12、强化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产业发展带动,抓好全市现有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的示范带动发展,提升“龙头企业+贫困村”、“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模式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疫病防控监管,对全市贫困村实行村专职兽医、村级动物防疫员定点联系,及时做好消毒、免疫、监测管理等工作。提供畜禽良种繁育服务,对全市贫困村中的贫困户和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肉牛养殖户提供优质肉种牛冻精,确保贫困户减费增收。开展养殖技术培训,逐步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做好产业扶贫项目的指导和服务,合理确定帮扶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项目风险防控,确保得到帮扶的贫困人口长期稳定收益。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养殖业总体生产成本呈现上升趋势,饲料价格持续走高,劳动力供应出现短缺,保障疫情防控物资使企业短期内产生额外支出。二是当前非洲猪瘟仍无有效疫苗,只能通过扑杀、消毒、隔离来控制猪瘟。生猪养殖的疫病风险预期仍然存在,疫情防控形势还不乐观,一定程度上制约养殖积极性和生猪产能快速恢复。三是养殖业生产经营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水平不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养殖户规避风险的能力尚有不足,特别是生猪养殖的“过山车”现象在较长时间内还难以破解。
三、2021年工作安排
到202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禽蛋总产量、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02.2万吨、50.4万吨、7.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3%、2%。生猪发展、牛发展、羊发展分别达到861.2万头、220.4万只、98.9只,同比分别增长3.4%、25.2%、2.9%(其中生猪存栏337.3万头,同比增长3%;牛存栏106.8万头,同比增长24.9%);家禽发展4.1亿只,同比增长3%。全市牧业产值达到582.1亿元,同比增长5%。
1、抓结构调整,外引内培,提高产业效益。突出抓好肉牛产业发展,培育梅花鹿等特色企业,稳定抓好生猪、肉鸡等产业增长。编制并完善长春市肉牛产业专项规划,推进皓月肉牛创新中心建设,推动皓月异地搬迁、农投加快建设示范园区、引进融通等入长投资。出台扶持肉牛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研究扶持梅花鹿产业发展政策,落实国家和省扶持生猪生产等各项政策措施。
2、抓项目建设,两端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扩大项目总量,推进品牌建设。按照全市“专班抓项目”的总体部署,继续抓好畜产品加工业项目建设。全年争取新上规模以上项目20个以上,投资超过100亿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畜牧品牌建设,培育“吉字号”畜产品品牌。深入实施畜产品品牌开发战略,打造以“长春黑土地、名牌畜产品”为主题、按照“区域公共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模式发展全市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实现培育3个区域公共品牌(长春肉牛、双阳梅花鹿、长春畜禽无抗产品),10个企业产品品牌的目标。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三产融合。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皓月、华正、广泽、德大、博瑞、佳农、阿满、康大、精气神、世鹿”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加强龙头企业+农户联动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推进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三产融合、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经营主体的有机衔接。
3、抓生产转型,“两化并举”,促进产业升级。一是生态化,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督促现有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新建和改建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大力推广区域性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和秸秆粪污堆沤发酵快速腐熟还田两种技术和运作模式,着重解决好规模以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难题,全面完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二是无抗化,继续推广无抗养殖技术。积极打造畜禽无抗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典型带动作用;持续开展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多种替抗产品以及技术模式协同作用下的无抗养殖实验研究;大范围开展无抗养殖技术推广培训和政策宣传;大力支持养殖基地、加工销售企业等市场主体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无抗产品认证,努力创建畜禽无抗品牌,力争在产品销售和供应上实现优质优价,为无抗养殖产业化发展提供持续性动力。
4、抓安全保障,三线兜底,确保产业安全。一是兜疫病防控的底,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开展全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监测和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组织好全市重大动物疫病春防和秋防工作,确保免疫率和抗体监测率达到标准,扎实开展非洲猪瘟防控,严格执行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两项制度,强化非洲猪瘟排查和病死猪处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积极开展餐厨垃圾(泔水)饲喂生猪清理排查,加快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确保全市不发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二是兜产品质量安全的底,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按照《关于组织申报长春市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的通知》要求,继续组织全市畜牧企业开创条件,积极申报。市畜牧总站要切实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组织对有意向的企业逐一进行政策宣传与讲解,到企业现场指导,加强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指导企业提高标准、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手段。加强养殖环节标准化管理、动物交易和运输环节管理和屠宰企业监管,持续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涉牧农资打假专项整治、生鲜乳专项整治、私杀滥宰专项整治行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专项治理。三是兜安全生产的底,加强畜牧业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评审,推动畜牧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开展冬春安全治理、夏秋攻坚等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集中整治,以及危险化学品、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人员密集型场所等专项整治。
5、抓要素整合,牵线搭台,服务产业发展。一是提供人才保障,整个域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系统内科技人才,搭建远程技术平台,为肉牛产业发展等提供人才技术服务。二是提供金融保障,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平台,落实“吉牧贷”贷款风险保证项目。三是提供保险保障,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关于畜禽养殖保险的系列政策措施。四是提供政策保障,会同财政、规自、环保等部门落实国家和省系列政策,研究制定我市相关扶持政策。五是提供外贸保障,争取和有关部门及企业沟通协作,提供通关、展会、港口等服务。